小年别名祭灶节、灶王节,一般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日。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,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,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。一天,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,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地下烧死。玉帝知道后,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;既然死在锅底,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、二十四上天汇报,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。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,因为他要上天汇报。于是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、二十四的祭灶小年,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。
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,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,为了节省开支,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。以后王族、贝勒随之效仿,于腊月二十三祭灶,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别。在中国民间,小年有“官三民四船五”的传统,也就是说,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,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,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。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,受官气影响较重,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;相反,南方远离政治中心,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;而沿湖、海的居民,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,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。而南京地区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地区,这是因为在明代朱棣夺皇位后,实行了暴政。当时的百姓在永乐元年正月十五举行灯会,心里纷纷怀念朱允炆时代的宽政,场面赛过过年。因此在南京地区,元宵成了小年。西南云贵川地区和部分北方回民地区把正月初一作为大年夜,除夕就成了小年夜。
对很多地方来说,“扫尘”,也就是打扫房屋,也是小年那天的重要工作。人们在将房屋收拾干净的同时,也希望将一年之中的晦气与不满统统一扫而光。
剪窗花是小年流行的活动了。还记得小时候奶奶拿着剪刀、红纸,一会儿的功夫,就剪出一条栩栩如生的鲤鱼。那时的场景还记忆犹新,仿佛就发生在昨天。
倏忽间,在一年的忙碌中我们迎来了小年,
觉出了一种平凡而简单的幸福。
这幸福,
来自对幸福生活的满足和向往,
来自亲情的温暖,来自家人的团聚带来的喜悦。
小年,快乐!